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19 点击次数:186
1964年,中国在罗布泊成功引爆了代号“邱小姐”的原子弹,震动了全世界。为阻止中国掌握核武,美国动用了各种手段——侦察、拉拢苏联、策划突袭——可谓绞尽脑汁,结果全部无果。
早在1960年,中情局确认中国在研制原子弹,但很快发现难以下手:这个国家幅员辽阔、目标分散,而且并未简单照搬苏联模式。中国把核工业分散布置在西北干旱、人口稀少的地区:兰州用于铀浓缩,青海的相关工厂负责组装,罗布泊则作为试验场。这样的布局,让美方通过航拍和U-2侦察很难看清全部关键设施。1959年左右美国才拍到兰州气体扩散厂的模糊照片;直到1960年卫星影像才得到更清晰的线索,但因侦察手段与飞行距离限制,对深处内陆的罗布泊等地仍然是盲区。情报碎片化、技术受限、地形阻隔,成为中国第一道无形防线——美国虽能“看热闹”,却找不到可靠的打击目标。
展开剩余60%情报不够,决策就难以为之。美方担心一次错误的军事行动误炸非核设施,引发严重的国际后果,因此迟迟没有付诸行动。面对这一困局,美国转而想用外交和代理人手段“折腾”中国的核计划:曾想扶持印度先行完成核试验以削弱中国的第一次冲击力;也曾设想联合苏联对中国核设施发动空袭;甚至考虑动用台湾军力进行秘密渗透炸毁核点。但这些方案都被先后否决或夭折——支持印度会自打脸于美国的“不扩散”立场;向苏联求助则遇到赫鲁晓夫的拒绝;台湾方面缺乏深入大陆腹地作战的能力和成功把握,风险太大。
1964年10月16日清晨,当美国还在讨论所谓“最后行动窗口”时,中国在罗布泊上空产生了蘑菇云:第一颗国产原子弹以钚239为核心、当量约二万吨TNT,在塔式爆炸中成功引爆。这个瞬间改变了既有的战略计算:中国比美方估计的时间提前约两年实现核爆,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国家。美国原有的打击与遏制方案彻底失效,只能被迫从“阻止”转为“控制扩散”的策略调整。
那次试爆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,也是一种战略信号:中国以自主的技术路线完成了核武器的研制,并对外表态不首先使用、不向外扩散。在美国看来,这既显示了中国的技术独立性,也意味着长期存在、难以通过外交手段彻底消除的核威慑力量。多年以后,西方学者仍把1964年的事件视为冷战时期一次重大的情报与政策挫败,而中国则由此正式进入有核国家的行列。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美联储换血施压美元
下一篇:没有了
